其實,你知道嗎?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不是英文。
比利時官方語言有三種:荷語、法語、德語。
有時候會看到台灣的人力銀行上,公司徵求「比利時語」翻譯,我也只能無奈笑笑。弄不懂比利時到底說什麼語言的,其實我剛開始計劃比利時打工度假時,也曾經是其中一員。
在1830年,因為農產欠收造成供需失衡,隔壁鄰居法國爆發七月革命之際,比利時的社會底層也跟著蠢蠢欲動。八月25日,當布魯賽爾的人們擠着欣賞歌劇《波爾蒂亞的啞女》,無產階級伺機暴動,市民立刻組成民兵抵抗,卻屢戰屢敗,荷蘭政府見狀下令出動軍隊鎮壓,結果這麼一來,無產階級和民兵決定放下彼此的征戰,轉頭一起對抗荷蘭的軍隊,最後促成比利時獨立。
也就是說,在1830年前,沒有「比利時」這種國家概念,荷蘭、法國、西班牙、奧地利都統治過這塊區域,留下語言與文化的分歧。近半世紀以來,說荷語的比利時北部與說法語的比利時南部,不合越發嚴重。
台灣瘋團團圓圓,比利時不遑多讓。為了中國送來的熊貓,要住荷語區安特衛普動物園,還是法語區天堂動物園,連首相家世背景都拿來口水戰。
2006年比利時公營法語電視台RTBF,突然中止正在播送的節目,插入「再見比利時」的緊急新聞,報導比利時北部法蘭德斯區宣佈獨立,其實這是一則規劃長達一年的假新聞,目的是激發市民對比利時南北不合的省思和討論。驚人的是,電視台做出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彈,事後在一片罵聲下,出面澄清,仍然有少數民眾堅信比利時已經分裂,好似比國本來就該分裂,荷語區歸荷蘭、法語區歸法國、德語區歸德國,一如獨立以先。
2010年布魯賽爾發生火車對撞意外,主要原因雖是一方火車駕駛錯過停車訊號,但一般相信是荷語區駕駛與法語區駕駛溝通障礙釀禍。
早在1970年,比利時便轉成聯邦政府,分為三大社群與三大行政區,文化社群分別為比利時荷語區(Flemish)、法語區和德語區,主管文化、藝術、教育。行政區分為法蘭德斯區(Flemish)、瓦隆尼亞區(Walloon)和布魯塞爾首都特區。從下圖(截自http://www.belgium.be )可以看出,社群不等同行政區。
好似不夠亂,法蘭德斯區的安特衛普是偽首都,就像伊斯坦堡之於土耳其。法蘭德斯區的議會位於布魯賽爾,瓦隆尼亞區與法語區各有一個政府與一個議會。順帶一提,列日亦是偽首都,它的確是歐洲的中心,但是瓦隆尼亞區行政中心在那慕爾(Namur)。
總而言之,比利時有三種語言無誤,其中不包含英語。
也就是,任何文件以英文書寫不具備法律效力,例如簽證申請書、房屋租貸契約、銀行證明等。
要學荷語,請到法蘭德斯區;要學法語,請到瓦隆尼亞區;要學德語?為什麼不去德國?如果荷法語想要魚與熊掌兼得,請到布魯賽爾。倒着來,想在安特衛普學法語,不是不可能,是學費很貴,而且學校選擇很少,通常用荷語或高段班直接用法語上課。
荷語的學校選擇,這些可以線上做好預定:
魯汶大學
安特衛普大學
大學的學費會比較貴,而且上課內容偏向學術,一般人會選擇公民教育課程,學費加上教材108歐元以內,安特衛普是最貴的72歐元,布魯賽爾只要25歐元,小一點的城市甚至免費。
Hasselt, PCVO Moderne Talen
Antwerp, Encora
CVO 或搜尋"CVO+城市名字"
在比利時,私心認為比利時人很難站在你的角度設想,不是說比利時人沒有同理心,是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想像力。具體來說,選擇公民教育課程,千萬不要查好上課日期,在上課前幾週飛到新城市,打算直接註冊上課,不可能。
首先要去荷語之家 Huis van het Nederlands 抽號碼牌,預約一個日期過去報名,然後才能排課表上課。 就算明明知道下禮拜有一門課要開始上課,抽到號碼牌在兩個禮拜之後,才能處理報名程序,很抱歉,就是不能報名下禮拜開始的課,請等三個月後下一梯次。
號碼牌往往抽到一個月以後才能報名。
言歸正傳,不會說英文,可以去比利時嗎?
可以。比利時官方語言有三種:荷語、法語、德語。請依照你會說的語言,決定要去的城市,這樣可以順利存活,只是找不找得到工作,端看你的語言程度與接受度。
如果以上皆非,英文才是選項。
也就是,英文是一種如果彼此沒有共通語言,最大公約數。
如果沒辦法說官方語言,大多數人會憑自己的最後底線,也就是英文,去學荷語和法語。
在歐洲,語言不是專業,是基本技能。
延伸閱讀:在歐洲,英文不等於「國際共通的語言」
謝謝版主願意分享如此深層,歐洲真不等於澳洲!
回覆刪除太厲害了 解釋得非常好
回覆刪除